close

calendar-01 

出版接近一個月了,前幾天我的編輯寄來了一封「編輯心得」,我的編輯除了文筆好,似乎也很會洞察人心,看得我心有戚戚焉,與大家分享一下。無論書的銷售如何,我真的覺得大家喜歡這本書比賣得好還來的重要,若各位已經看完了有任何心得感想,非常歡迎回饋給我,我會很開心也很感謝!

 

在世界的某處相遇,《生活在他處》

學生時代到書店看書,首選是動物相關的科普書和散文集,出社會工作之後,漸漸沒有時間消化文學書,但還是熱中動物題材的出版品,也因為生活簡單平凡,礙於現實因素無法盡情享受一個人的旅行,只好把遠遊的夢寄託在書中。

那幾年市場上開始蓬勃發展旅行文學,旅遊類雜誌五花八門,每個封面都有懾人心神的魔力,當時每個月有限的零用金常讓我猶豫,里約熱內盧號稱第八奇景的耶穌像、城市光影虛幻唯美曾經入鏡電影《春光乍洩》的布宜諾斯艾利斯、柳楊飄逸的中國水鄉周庄……這些從沒親眼目睹的地區爭先恐後向我招手,一本一本旅遊書收藏後,旅行的念頭開始在心底盤根錯節,我常想,像我這麼懶的人,即使在台灣選一天搭火車出走,也只是出了車站到達目的地,便算了了心願,那我嚮往的到底是 什麼呢?

以前的背包客書寫旅行見聞,多半像是「國家地理頻道」,人文采風居多,像極了同一個模子印出來的系列品,後來的背 包客要想再標新立異,或者說在書市上脫穎而出,必須有不同的觀察切入,有的談建築、有的談路上的那些人、有的聊瘋癲的行徑,而少數人真實將旅行的心情開誠 布公,讓讀者明白所謂背包客並不是勇往無敵、並非一卡皮箱走天涯那樣帥氣,他們必須正視自己對旅行的堅持所為何來、他們也可能整天碎語甚至像《轉山》所寫 的無語問蒼天。

張瑞夫所寫的《生活在他處》並不算是一本旅遊見聞,在許多繽紛多彩的旅遊書中,它格外顯得質樸,是難得以作 者自身為出發點的作品。張瑞夫一百零五天的旅行,從印度出發,經歷尼泊爾、新加坡、越南、寮國,在熟悉的泰國作旅行的結尾,並以友伴跨越國界相逢為本書留 下美好的註記。他難能可貴將自己脆弱的一面記錄下來,任何一次心情掙扎的描述都遠比旅行壯遊的鋪陳來得感動,有那麼一刻,我多想對斯文的張瑞夫說,這還真 像是有家教的小學生學習搭公車的成年版啊!然而我這樣講,是因為相識之後,更能從文字完整想像他的性格,甚至在市面上多數光鮮亮麗卻無法判定其個性的旅遊 文學中,《生活在他處》無疑更具有作者的樣貌,最忠實表現作者對旅行的詮釋。

張瑞夫的旅行體現了他生活中的個性。我喜歡作 者在印度恆河旁火葬場被威脅恫嚇那段,斯文有禮的他明明委屈仍選擇隱忍,只在火光的曖昧影像裡暗自讓另一個深層的自己跑出來抗議;在越南連續遇到如蒼蠅般 惱人的司機,好脾氣的他終於發飆,連飆了幾次髒話,然後急速回頭紅著眼走開,留下錯愕的攬客司機──他的表情與他的行動投射出內心的真正想法,但他又抗拒 這樣不文明的自己……

從書中最常出現的買票、排隊、插隊、逃票、驗票等過程,就可以知道他屢屢以高度道德感約束自己,有時 不小心讓自己遊走在那條線的邊緣,卻更見旅行的可愛之處;在印度德里長達四十小時的火車遷移中,他曾因為面子問題,羞赧地將一串爛香蕉丟出窗外,這是當地 人習以為常的動作,垃圾、無用的東西,就地隨手解決,當下他竟然對這不文明的動作心生快意,原來拋棄道德束縛,也可以是如此簡單、如此過癮。

照常理說,既以背包客的身份旅行,拋下牽牽掛掛的事物,以最簡單的裝束出走,便不會只一味追求紙本上的夢幻影像,因此張瑞夫的旅行並不是浪漫美好的,他的南亞六國記事有天真的一面、也有因應環境學習深沈狡黠的一面,這不只是旅人在旅行中的成長課題,也是人在生活中必須明白的一課。

也因此,本書的定名,「生活在他處」,更切中了張瑞夫旅行意義的核心。你可以讓自己的旅行有各種出發的理由,但是心有所想,才能付諸文字表現;旅行對張瑞夫 來說,就是在他處生活,他的人在熟悉的台灣會是什麼性格,即便是在無人知曉的國度,也一樣會是原先的自己。他內心的糾結來自旅行突如其來的各種考驗,這就 是一個人在南亞六國生活的真實境遇。

末了,我並未跟著張瑞夫完整走過印度以至泰國,但張瑞夫細微的臉部表情與內在搶戲的瑞夫小劇場卻讓我印象深刻,我反而看清楚了旅人在旅行中的完整樣貌,這才是真正的旅行,而不是風景明信片的文字集結。

每個人心中若有遠行的夢想,即便是小小的念頭也終有隨風遠颺的一天(但寧願不是像德里火車的那串爛香蕉的結局就是)。套用張瑞夫與友伴在泰國驚喜相遇的台詞──終有一天,我們都會在世界的某處相遇的啊!

 

編輯Linus  寫於西班牙拍攝照片因收藏不週導致全數消失的2012.03.11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    創作者介紹
    創作者 張瑞夫 的頭像
    張瑞夫

    生活在他處

    張瑞夫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2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