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好像滿多人分不清「導遊」和「領隊」的差別,所謂導遊是服務入境旅客(inbound) ,而領隊是服務出境旅客(outbound),講更白話一點,領隊帶領團員出國,導遊在當地接團導覽。受領隊訓之前,我並不清楚還有一種二合一的職務叫做「Through guide」,中文翻作「領隊兼導遊」,這種大多出現在歐美長程線、日本線.....一人一手包辦所有任務,aka 過勞,但相對收入多更多。在了解以上職務差異的前提下,才來分享我受「領隊」受訓的經驗,不過明年的考核改由剛升格的觀光署辦理,正式辦法尚未公布,所以未必實用。
參訓的條件必須是考試合格者,受訓時長 56 小時,以日間班為例,分作 7+1 天,其中的 +1 是口試日。合格標準包含「出席率」、「書面報告成績」和「口試成績」三種,但小聲說,後兩者的標準非常寬鬆,因此出席率最關鍵,每堂課都會點名,缺席超過 10% 就直接掰掰。之前聽說上課很無聊,但我持相反意見,對於新手來說課程內容滿受用的,而且講師大多很會講,分享很多實務上,甚至生活上也受用的知識,即便是比較硬的建築、藝術、醫學課程,我也聽得津津有味,打嗑睡和做自己事情的偏少。不過坐一整天真的很耗神,到了下午偶而會進入彌留狀態。
同期的學員形形色色,什麼人都有,使長期活在同溫層的我略開眼界,心想「原來這些人都想當領隊啊」。例如坐我隔壁大哥從金融業退下,現在在台灣大車隊跑車,偶而當司導載客人旅遊。他接受訊息到回應總是慢半拍,讓我想到樹懶,我數度以為他是懶得聊天,後來才發現只是比較溫吞。坐我後面一位比較中性的女生是高山嚮導,剛從印度健行玩喀什米爾七大湖回來,當作踩線,主要在接那米哥旅行社的案。右邊隔著走道的女生本來也在金融業,現在在風力發電公司當財務,聽起來是鐵飯碗,但也來嘗試尋找職涯的不知第幾春。
第一天全員投票選出的班長真的很班長,各位求學時一定遇過這種熱心的人,但對我來說有點太熱心,可是班上需要這種角色,讓其他人可以好好當配角,配角必須配合班長演戲,其中令我略感困擾的是用休息時間要大家輪流上台自我介紹,我能閃則閃,直到最後都沒被點到;我身上完全沒有她那種熱心特質,所以我敬佩。當然,熱心的不只一位,有些人天生領隊,很愛出頭(正面的),例如有位應該六十好幾的男學員,專長是阿拉伯語,但很喜歡用英文跟其他學員聊天,連上台自我介紹也用英文。他是標準的活到老、學到老類型,最近在認真經營自己的YT頻道,課程間常常會看到他拿手機到處拍,然後剪成影片放到LINE群組與全員分享,我第二天就關閉群組通知了。這位阿語專長的大哥在最後一天大合照後突然說:「謝謝大家這幾天,你們喜歡我也好,討厭我也好,我都不在乎,因為我愛你們。」(全員鼓掌)